查看原文
其他

在深26年:CCDI悉地国际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2-04-24

CCDI悉地国际于

1997年设计的深圳江苏大厦

单增亮

SHAN Zengliang


CCDI 悉地国际董事长、联合创始人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2020年11月

《特辑:深圳城记 实践卌年》

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文末二维码


深圳是第一个被联合国认定为“设计之都”的中国城市。从深圳创业起步、走向全国,并从中国跨越洲际的CCDI(悉地国际)在深圳的设计企业中极具代表性。


1994年,CCDI悉地国际由两三个合伙人在深圳创立,公司前身叫中建国际设计(CSCEC-Design),2012年股份改制后定名为悉地国际设计集团。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CCDI探索出具有中国工程设计行业特质的变革之路,实现了国际化的业务扩张,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工程设计百强企业行列,并且两次获得中国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时至今日,CCDI成为一家拥有近6,000名员工、6大区域公司、14条产品线,将高品质设计服务与产品思维紧密结合、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的大型工程设计咨询集团。

CCDI悉地国际深圳办公室前厅


AP /今日回望,深圳这座城市对CCDI而言,意味着什么?

单增亮

毫无疑问,深圳是CCDI的“初心”所在。1994年,我从一家知名的境外设计机构辞职,来到深圳,与几个同学开始创业,设立了中建国际设计。当时深圳的设计行业刚刚起步,具有国资背景的华森、华艺、深圳总院已经在大规模地开展业务,一些来自香港和国外的设计机构也已在深圳不断拿到项目。


而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城市的设计市场仍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相比之下,深圳无疑是最有潜力的城市。其竞争环境公平,对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也很高,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起步期。


1994-1996年的这几年里,我们几乎都处于白天亲手接活、晚上亲手干活的交替状态,以坚持下去为第一理念,为了生存不断投标,夜以继日地工作。当然,当年国际市场上几家顶级的大公司,一直是我们初心向往的目标。


放眼看世界,几乎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怀着完全“不切实际”的理想起步的,即做一家有规模、有专业高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有所贡献的公司——这也是我们的初心。它从深圳起步,且从未改变。



AP /在深圳这么多年,您如何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以及它对设计行业的影响?

单增亮

深圳的城市精神其实很容易概括:实事求是、务实进取、讲究科学、顺势而为……这些词语可以非常有共识地勾勒出深圳的城市风貌及深圳人的状态。


对设计行业而言,深圳必然是全世界建筑设计竞争最激烈的都市。其稀缺的土地资源与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使高水平建筑师间的角逐激烈。尤其是近几年,深圳吸引了欧洲、美洲、日本、澳洲、东南亚的明星建筑师来此竞争项目。与此同时,大湾区的发展视野使得深圳市场的重要性、中心性进一步提升。未来的深圳依然是处于世界顶端的建筑设计高地,是名副其实的“设计之都”。



AP /很多人会把深圳理解为中国最好的建筑试验场,您如何看待这个话题?

单增亮

这样的理解其实是非常片面的。回顾城市建设历程,深圳其实没有出现与国内其他城市相似的“反常的地标”。深圳的每一场建筑创新的背后,都有扎根在骨子里的限制建筑空间形态的市场检验准则。即使出现造型很奇特的建筑,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市场逻辑,不太会出现单纯为了造型而造型的方案。在过去25年里,我们亲眼看到很多“酷毙”的设计方案被深圳“枪毙”了。


仅以CCDI的实践经历而言,我们在几次重要国际竞赛胜出的方案,如中国版画博物馆(2008-2014)、南山文体中心(2006-2013)、宝安工人文化宫(2019-2023),都是与很多国际大牌的建筑师同时参与投标的。而悉地之所以最后能够胜出,绝不是因为形态出众,而是我们把握到了深圳本地最接地气的一些关键要素,在建筑空间的意图、项目的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方面,进行了相当多前置性的思考,得出综合效益最大的解决方案。因此,我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试验”二字来概括深圳建筑的创新性。

中国版画博物馆展厅


AP /这是否就是您经常提到的“建筑实验”与“建筑实践”的区别?

单增亮

是的,我们要谨慎地区别“建筑实验”“建筑实践”。虽然广义上看,人类任何建造行为都是建筑实践,但哪些是真正改善了城市和社会的主体环境的实践,哪些是聚焦在建筑学术领域的尝试,我们需要具备谨慎的认知。虽然中国有很多颇具思想的当代建筑受到了媒体的追捧,但从本质上说,其实相当多的一部分还是属于学术意义的“实验行为”,而非真正改变大规模社会现实的“实践行为”,对于后者,工程性、组织性、技术性的复合度会更高,这也是CCDI的能力和追求所在。


面对“建筑实践”,我们非常强调设计工作的整合性,比如在组织内部把握好专业分工、确保项目在不同阶段顺利开展,其工作内容不仅涉及跨度较大的各项专业之间的配合,还需要平衡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掌握专业间的相互作用,并加以利用。整合并不否认冲突,而是强调发展。CCDI的整个组织都力图对规划、建筑、结构、机电、景观、室内等各个专业起到支撑作用,消除专业之间的壁垒,为共同完成一个高水平的创作而努力。在一个复杂的组织模式中,把握“关系”就是把握了组织的整体性,即我们一直想要强调的组织一体化。



AP /悉地国际是唯一从深圳起步后,总部来到上海,并进行全国布局的大型设计集团,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机缘促成了组织的进阶和转变?又遭遇过哪些困难?

单增亮

从表象的机缘上看,CCDI“北上”的动力似乎来自于当年中标的奥运项目。大约在2003年,CCDI联合澳大利亚PTW事务所,在多家国际顶级建筑事务所参加的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凭借独特的东方禅意和大胆的材质运用,赢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重要的两个场馆之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任务。也是从这座建筑开始,CCDI作为一家与众不同的设计机构,开始得到国内和国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但从更深的层面看,全国化的发展一直是CCDI的重要发展战略。即使没有国家游泳中心项目,我们依然会在某个时刻拓展出不同地域的实践规模,这与公司的人才理念、市场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真正的“机缘”还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浪潮。


在这个充满抱负和起伏的时代背景中,所有中国民营设计机构遇到的困惑和压力,悉地国际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尝试并且给予行业一次又一次可供参的经验和教训。在我们的信念中,将国际视野与深圳高效进取的文化观念紧密嵌套、将建筑设计创作与组织规模化驱动,一直是我们的双重理想


如今,CCDI集团的近6,000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分布于上海、北京、深圳、苏州、青岛、成都等多个区域公司和资质平台,并在美国纽约和澳洲悉尼设置了事业基地。



AP /我们经常听到CCDI以“产品线”为组织特征,这在大型的设计同行之中并不多见,可否深入解释一下“产品线”的主要意图?

单增亮

“产品线”的确是CCDI对设计行业的一项创新贡献,它的设立源自我们对其他行业的观察:对于高度专业化的工程服务,从简单合作到复杂整合需要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产品思维”其实有助于我们聚焦专业化、聚焦有共性的特殊市场板块,集中优势快速取得突破。例如在奥运会之后,CCDI设立体育事业部,积累和延续着世界级水准的体育建筑设计优势,相继为中国各大城市创作了上百个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出版了很多优秀的专著。


大约在2008年,我们调整了整个集团的组织架构,试图以一种“产品线+资源团队”的交互矩阵式结构来实现更为复的服务谱系。出于这样的设定,公司拓展出交通、医疗、酒店、规划咨询等多种新业务(可理解为产品),又在各区域成立了多个各有优势的专业团队,有选择地形成多个富含创作激情的建筑工作室(可理解为资源团队),它们彼此采购、合作,构成了复的业务界面,也为专业人员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在这样一种组织设定下,CCDI的专业优势得以快速移植到各个领域。以交通建筑为例,2007年CCDI在这个领域的业绩几乎是一片空白,反观如今,近两百座火车站、码头和机场正在陆续建成,其中包括中国最南端的火车站和最北端的国际机场。


AP /我们观察到CCDI在深圳有大量的国际合作项目,可否谈谈在这类项目中,CCDI的角色定位和服务特征与通常意义的“LDI”(方案落地公司)有哪些差异?

单增亮

CCDI在国际合作项目中保持着一贯的开放性、支持性和包容性,也逐步营造出对客户需求的探知能力和对项目品质的全过程控制力。由CCDI与Steven Holl Architects联合设计的深圳万科中心(2010年建成)是国内极少数获得LEED铂金认证的建筑之一;与KPF联合设计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与OMA合作设计的卡塔尔中央图书馆,也都已成为中外合作的典范之作。在这个过程中,CCDI不仅获得了技术能力和创作水准的持续提升,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在相互信任与协作的环境中得以成长。


“国际合作”“国际整合”是我们近几年来的重要探索。2013年,CCDI收购百年历史的澳大利亚PTW事务所,开始走出国门,在非洲和中东获得设计业务订单;与此同时,CCDI在美国本土开设全新的设计品牌Archilier Architects,致力于高密度综合体、酒店、高端住宅的设计;在商业设计业务之外,CCDI也通过投资和品牌建设行为,扶持Link-Arc这类先锋派新锐设计机构,在文化建筑和社会公益层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CCDI悉地国际与KPF合作设计的中国华润大厦


AP /在您看来,深圳这座城市在未来还有哪些特别重要的发展特征,是否会继续影响CCDI的建筑实践?

单增亮

虽然我们的总部迁至上海,但深圳肯定是CCDI建筑实践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公司设计人才浓度最高的地方。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深圳的城市精神对整个CCDI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至今依然非常自豪地和客户、和业界说,“我们是一家来自深圳的设计公司”


探讨深圳城市的未来格局,“多中心化”是其非常明显的城市空间组织特征:深圳最早开发的罗湖区在当年是重要的口岸区域,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中国第一代城市商业综合体——万象城,如今虽然罗湖的口岸地位被稀释了,但是它依然是高端商业消费的中心地;福田区是CCDI创业的起源地,也是深圳第一个CBD所在,它如今拥有中国南方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是深圳天际线的顶点;而南山区这几年发展最为迅速,成为以科技和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也是目前深圳GDP贡献最高的区域,我们在这里同时为百度、腾讯、阿里设计了高层建筑;此外还有宝安区,距离机场最近,有着历史悠久的人居氛围,是深圳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区域,我们在宝安也设计了壹方中心这样的新一代城市综合体,以及宝安工人文化宫这样的新一代垂直式城市文化设施。

阿里云中心堆叠的体块与错落的平台


由此可见,不管是深圳的哪个区域,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中心特征”,它们彼此叠加,构成了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形态。从CCDI的组织设计也完全可以看出深圳对我们的影响:多区域、多产品、多专业复合发展,在一种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让不同的团队发展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原创设计能力、以工程学科为主线的技术实施能力,以及面向全过程服务的项目管理能力组合延展,构成了CCDI最有竞争力的资源格局。


我们来自深圳,我们还在这里——CCDI将深圳的某些信念带到了全国化、国际化的实践之中,也将更加国际的视野带回了深圳。下一个四分之一世纪,我们还将与深圳共同度过。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CCDI悉地国际提供。


杂志编辑 / 徐抒文,罗靖琳

新媒体编辑 / 阿凡

视觉 / Sai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推荐阅读 -


- 刊物介绍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